近年来,随着自主可控应用的不断深化和扩展,自主可控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自主可控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关键领域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
为进一步推进自主可控计算机技术发展,深入研讨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自主可控安全高峰论坛”于2019年5月31日在北京万寿宾馆举办。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抗恶劣环境计算机专委会承办,会议邀请了业内大咖、产业界精英和专家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高峰论坛由某部研究员、著名安全专家孔志印致开幕词并主持,CCF抗恶劣环境计算机专委副主任、著名安全专家慈林林做了总结,提出了安全设备自主化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CCF抗恶劣环境计算机专委副主任慈林林发言
国内信息安全领域著名安全专家、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天空卫士合伙人叶季青老师以特邀嘉宾身份出席了会议,并做了主题为——“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安全技术”的汇报演讲。
天空卫士合伙人叶季青做主题报告演讲
叶季青表示: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还是在不断的重复着所谓“串糖葫芦”式的安全防护手段,给组织、运营、效率等多方面都带来了非常大的管理成本。当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转折,未来的安全再也不能像修“城墙”一样,只针对网络和威胁的防护,更多的是要建立一套自适应的安全体系,在对数据内容感知的基础上,结合数据的使用主体——人的行为的综合分析,真正实现持续、实时的安全态势感掌握,最终实现内部威胁的主动防护。
叶老师讲解的内部威胁防护(ITP)体系,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通过应用统计学异常行为分析、双向循环神经网络、大数据分析和贝叶斯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有机融合了天空卫士现有的统一内容安全技术和内部威胁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发现内部高风险的人和软件实体网络行为,对高风险用户进行实时的风险监控,并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此ITP技术,单位可以将数据安全的重心从内容安全向内部威胁防护进行转移,充分利用天空卫士现有模型,并按照需要自定义适用场景和模型,真正建立一套符合本单位自身特点的以人为中心的内部威胁防护体系。
目前网络边界正趋于消失,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已经难以应对风险挑战。然而由于技术的特殊性,欧美跨国安全企业一直受到严格管控,其相关产品出口需要经过美国和欧盟商务部门的审批,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用户,特别是一些敏感行业的企业,根本无法购买到ITP这样的网络安全产品。
天空卫士ITP技术不仅让中国人在下一代数据安全技术领域第一次领先于欧美安全公司,更成功打破了国外品牌在全球高端信息安全技术领域的技术封锁与市场垄断。2019年的RSA大会上,天空卫士的“ITP”成为展会现场的“吸睛焦点”。国内一些单位也在逐渐引入和快速落地ITP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安全不无国界,真正实现安全可控,天空卫士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主可控之路,引领国内数据安全发展趋势!